长城网·冀云客户端记者 闫思宇 刘冰 韩建强 韩晓寒 孟维仑
“荣誉只是起点,技术创新不能止步。”5月8日,在邯郸市冀中能源峰峰集团,张亮抚摸着刚刚荣获的全国劳动模范奖章,语气坚定。
今年41岁的张亮,是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大社矿通风区测风队队长。从普通测风工到创新尖兵,他在纵横交错的巷道网络里,用奋斗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破局密码。
张亮正在聚精会神地工作。图片由邯郸市总工会提供
2005年,初入大社矿通风区的张亮,被眼前的“地下迷宫” 震撼。蜿蜒的巷道、瞬息万变的风流,稍有差池就可能酿成安全事故。于是他把专业书籍翻得卷了边,白天跟着师傅丈量巷道,夜晚在台灯下整理数据。密密麻麻的笔记里,不仅记录着通风数据,更藏着他对这份工作的敬畏与钻研的决心。
井下风流突变,威胁矿工的生命安全。在日常的测风工作中,一般使用仪表测验风速,虽然结果精确,但耗时较长。在分秒必争的井下作业环境里,快速掌握风速情况对于保障安全至关重要。
能不能让测风方法快捷又准确?有了这个念头,张亮开始留意身边的细微事物,尝试从一些看似平常的现象中寻找灵感。
有一回,张亮在井下工作时,看到岩壁上的灰尘在风流的吹拂下轻轻飘动,这一景象让他眼前一亮。此后,他便开始有意识地观察灰尘在不同风速下的飘动状态,同时结合风表测量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。为了更精准地感知风流,他尝试用指尖蘸着唾沫伸向巷道岩壁,感受风流动时带来的细微触感变化。
起初,这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并不稳定,误差较大,但张亮没有丝毫气馁。他利用每次下井的机会,不断地进行练习和验证。每到一条新的巷道,他都会先用传统仪表测量风速,然后再用自己的“土法子”去判断,将两者的数据详细记录下来,升井后再进行深入分析。
张亮正在聚精会神地工作。图片由邯郸市总工会提供
无数次的实践与总结,让张亮逐渐掌握了其中的诀窍。他能够通过观察粉笔末在巷道中飘落的微小变化,或者感受指尖唾沫被风吹动的细微差异,快速且准确地判断风量风速大小。就这样,经过长年累月的苦练,张亮终于练就了“捻沫测风”这一绝活。
“土法子”变成了“金点子”,这背后,是张亮对通风系统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,更是对生命安全的执着守护。
不满足于现状的张亮,始终紧盯行业前沿。针对“矿用高低浓度甲烷传感器”误报频发的问题,他一头扎进实验室,拆解、研究、试验,最终通过优化传感器内部结构和参数,成功解决这一行业难题,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。截至目前,他已开展90多项技术革新,拿下9项专利,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“创新引擎”。
作为测风队队长,张亮毫无保留地与团队成员分享技术和经验。在他的“传帮带”下,1名高级技师、9名技师、15名高级工、38位业务骨干脱颖而出。整个团队成为保障矿井安全的“活地图”,实现隐患位置“秒判定”。
在矿山通风这条赛道上,张亮就像永不停歇的引擎,驱动着技术创新的车轮滚滚向前,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责任与担当。这股澎湃动力,不仅点亮了矿山安全的明灯,更在无数劳动者心中播撒下奋斗的火种。
“我愿做通风巷道的‘听风者’,以百米井下的坚守为笔,用技术创新的智慧作墨,带动更多工友,争做新时代产业先锋,为城市发展、行业进步贡献力量。”张亮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