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城网·冀云客户端记者 闫思宇 通讯员 高海滨 周鑫 鞠海月
在燕赵大地军队医疗战线,闪耀着一位用一生践行“光明使者”誓言的军人——河北省军区石家庄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离休干部、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原主任刘世钺。
从战火纷飞的青年军医,到耄耋之年仍心系患者的仁心长者,刘世钺的一生,是大爱无言最生动的诠释。在跨越近一个世纪的从医历程中,他救治康复的几万双眼睛,就如同璀璨星辰一般,照亮了医者的初心之路……
盯着人民急事送光明
1949年太原战役期间,枪炮无情,百姓伤亡惨重。刘世钺所在的医疗队,在承担部队救护任务的同时,主动将救治范围延伸至受战火波及的老百姓。在战斗的间隙,在转移的路途,甚至在敌机轰炸后的断壁残垣间,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。
东山争夺战期间,战斗异常激烈,大量百姓为躲避战火涌入相对安全的区域,却面临缺医少药的困境。刘世钺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,利用有限的药品,尽力控制感染、减轻病痛。在战火纷飞的解放战争中,刘世钺用他的医术和仁心,为无数陷入绝境的平民百姓点亮了生命之光,以实际行动诠释了“人民军医为人民”的深刻内涵。
1964年,刘世钺开展临床教学。图片由河北省军区石家庄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提供
刘世钺也是技术贫瘠年代的破局者。新中国成立后,从华北医科大学毕业的刘世钺被分配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。初到和平医院眼科时,刘世钺面对的是“一穷二白”的困境:设备简陋,仅有手电筒、放大镜和基本器械。面对医疗资源匮乏的现实和患者就医需求的矛盾,他迎难而上,创新性地提出“三无手术法”——在无显微镜、无人工晶体、无进口材料的条件下为患者诊治。
为练就过硬技术,他积极参加进修班提升理论,甚至用萝卜当道具苦练手术手感。没有专用消毒品,他就用煮沸的食盐水代替,甚至还自制仿真眼球模型辅助教学……靠着不断解放思想、勤学苦练,刘世钺和同事们在技术贫瘠年代突破极限,为数以千计的眼疾患者点亮光明。
盯着人民愁事送光明
在刘世钺眼中,患者没有身份贵贱,只有病情轻重。
“医生要有技术,更要有耐心和爱心。”无论是共和国元帅还是普通农民,刘世钺都一视同仁。检查前必先搓热手指,避免刺激患者眼睛;用自制的眼球模型安抚心神恐惧的小患者;对老人反复叮嘱注意用药康复事项……他的诊室内外常常患者盈门,皆因这份医者仁心。
1969年,刘世钺下乡巡诊。图片由河北省军区石家庄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提供
他深知患者之“愁”,常为经济所困。他坚持能用肉眼诊断就不让患者花钱检查,能用基础药决不开高价药。对经济困难的老区患者,他常常默默垫付药费,甚至倡导医院同事捐款助其治疗,只为解除患者后顾之忧。
“眼科手术像在麦芒上绣花,必须细心。”这是刘世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,更是他攻克“愁”症的秘诀。1973年的一个傍晚,近乎绝望的角膜白斑患者杨丙仁找到刘世钺。当时医院没有手术显微镜,角膜移植风险极高。刘世钺没有退缩,凭借20年的手术经验,他仅凭借肉眼,经过两个多小时高度专注、克服术中患者眼球意外微动等重重困难,成功完成角膜移植,让杨丙仁重获光明。
2018年,杨丙仁专程跑到和平医院看望刘世钺。40多年过去,两人都已风华不再,但杨丙仁当年手术移植的角膜依然透亮清晰。
盯着人民难事送光明
刘世钺是攻坚克难、传递大爱的“行者”。这份心系人民的深情,不仅限于诊室,更延伸到社区、乡村,甚至国门之外那些需要光明的角落。
1969年,刘世钺带领医疗队奔赴赞皇山区扶贫。尽管生活艰苦,只能靠野菜面糊果腹,山路也崎岖难行,他们却毫无怨言。在简陋条件下,刘世钺凭借精湛技艺,在农家炕头为失明多年的老人成功实施白内障手术,成为山区眼疾患者的希望。这次帮扶行动,医疗队累计完成手术3000余例,让上千患者重见光明。
1984年,刘世钺为外国友人诊断眼疾。图片由河北省军区石家庄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提供
除了临床治疗之外,刘世钺还十分关注术后关怀。一位有多种基础病的老年患者术后出院,他不放心,坚持电话随访。得知患者复查不便,他协调安排远程视频复查,精准调整方案。患者感动地说:“刘医生,您这么负责,我眼睛肯定能好!”这份信任,是对其医术医德的双重肯定。
随着自己年事渐高,刘世钺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更是感同身受。他精心筹备定期义诊,带领团队为老人细致检查。义诊中,他发现一位自认“上火”的老人其实是患有早期青光眼,他耐心解释病症危害并提供治疗建议,为老人避免了眼疾恶化的后果。
岁月流转,光阴荏苒。从风华正茂的战场军医,到心系患者的仁心长者,刘世钺用近八十载的坚定步履,在历史的长卷上刻下了一名共产党员、一名革命军人、一名人民医生最赤诚的印记。
他的故事,是枪林弹雨中争分夺秒的生命守护,是技术荒漠里披荆斩棘的光明求索,是方寸诊室间视患如亲的涓涓暖流,更是离休岁月里永不熄灭的奉献烛光。